從精選文章中,教您深度思考──

領導vs.管理

必須結合優秀的管理與領導,並讓彼此相互協調。

決策vs.執行

掌握「有益的衝突」、「考量對方意見」、「適時終結討論」等三個要點。

競爭vs.社會

處理社會關心的問題,可在許多方面讓企業的生產力獲益。

資訊vs.科技

資訊科技專案應少重視科技,多了解人們如何製造和使用資訊。

受訪者
臺中榮民總醫院許惠恒院長、張宗泓副院長、張繼森副院長、呂炳榮副院長、姚鈺主秘及中榮團隊等

作者群
變革管理大師 約翰.科特 John P. Kotter競爭力大師 麥可.波特 Michael E. Porter等、鄭博文、謝國珍、紀慧如、邱文宏、趙正敏

鄭懷超、周宜芳、許瑞宋、洪慧芳、羅耀宗 譯

定價450元│軟皮精裝 立即取得優惠放入購物車

專業推薦

領導人需排除障礙,推動改造行動

中榮於全院主管共識營中,重新檢視醫院願景、使命及核心價值,並凝聚共識,希望同仁能聚焦於共同使命及願景,持續在歷任院長及同仁共同努力的基石上,因應劇變的醫療環境,秉持開院精神,持續推動變革與品質改善,再創輝煌佳績。

領導人真正該做的事

What Leaders Really Do?
約翰.科特 John P. Kotter

領導和管理不同,但不同的理由和大多數人所想的不同。領導並不神祕,它和擁有「個人魅力」或其他奇特人格特質無關,也非少數精英的專屬領域。領導未必一定比管理優越,也不是要用來代替管理。

其實,領導和管理是兩個特殊又互補的行動系統。兩者各有功能和特有的活動,也都是在現今愈加複雜及變動的商業環境中,成功的必備因素。

現今美國企業多半淪於過度管理,但缺乏領導。因此,企業急需發展運用領導的能力。成功的企業並不會坐等領袖出現,而是會主動尋找具領導潛力的人,讓他們在職場上累積一些與發展潛能有關的經驗。當然,經由審慎地挑選、培養和鼓勵,一個商業組織內可以有幾十人,都扮演重要的領導角色。

但公司在提升他們領導能力的同時,應該切記,優秀的領導如果搭配不佳的管理,情況並不會變得更好,有時反而變得更糟。真正的挑戰在於結合優秀的領導和管理,並讓彼此相互協調。

當然,不是每個人都擅長領導又善於管理。有些人有潛力成為卓越的經理人,卻不是優秀的領導者。有些人則擁有優秀的領導潛能,但由於種種因素,很難成為傑出的管理者。聰明的公司會重視這兩種人,並盡力將兩者組成一支團隊。

然而,若要培養高層主管的人選,公司又忽視近來有很多著作提到人們無法同時做管理和領導,依然試圖栽培出「領袖經理人」(leader-manager)。公司必須先了解領導和管理的基本差異,才能開始著手培養頂尖人才同時進行領導和管理。

管理和領導大不同

管理要克服的是複雜狀況。實際做法和程序多半是為了因應20世紀最重要的發展之一:龐大組織的出現。沒有良好的管理,複雜的企業就容易淪於混亂,進而影響到本身的生存。好的管理可讓品質和產品獲利能力等關鍵事項,維持相當程度的秩序和一致性。

相對地,領導要應付的則是變動。近年來領導變得如此重要的原因之一,就是因為商場更趨競爭、也更變化多端。更快速的科技變革、更激烈的國際競爭、市場管制的解除、資本密集產業的生產力過剩、不穩定的產油國組織、垃圾債券(junk bond)的投機客,以及勞動人口結構的改變,都是造成變動的眾多因素。最終的結果就是如果只在原地踏步,或只有些微的進步,都不再能帶來成功。為了在這個新環境求生存,並能有效競爭,就愈來愈需要做出重大變革。變革愈多,就一定需要更多領導。

試著想想以下這個簡單的類比:和平時期的軍隊,只要各階層都有良好的行政和管理,加上集中由高層有效的領導,部隊通常就能生存。然而,作戰時期的軍隊,每個層級都要有稱職的領導。至今,還沒有人想出如何在作戰時有效管理軍隊,他們需要的是領導。

克服複雜和克服變動,是兩種不同的功能,分別塑造出管理和領導的特有活動。每個行動系統都必須做到三件事:決定需要完成的事項、建立能完成待辦事項的人員和關係網絡,並試圖確保那些人實際執行工作。但每個人完成這三項任務的方式都各不相同。

公司若要管理複雜狀況,首先是透過計畫和編列預算;像是建立未來的目標(通常是下個月或下一年度的計畫),建構完成這些計畫的詳細步驟,然後分配資源來完成計畫。相對地,領導組織進行建設性改革,則是從設定方向著手,也就是擬定對未來的願景(通常是指遙遠的未來),以及制定策略,以推動有助於達成願景的變革。

管理的做法是透過成立組織和人員配備,來培養完成計畫的能力;組織和人員配備的做法包括:建立組織的結構、設定完成計畫需要的職務、安排勝任的人員,並將計畫傳達給這些人,分配執行計畫的責任,然後設計監控實行狀況的系統。然而,領導的活動是在人員的調整配合,這表示要針對那些了解新願景、且能組成聯盟以致力達成願景的那些人,向他們傳達願景代表的新方向。

最後,管理透過控制和解決問題,以確保能完成計畫,像是同時正式和非正式地運用報告、會議和其他工具,詳細監控執行的結果是否符合當初計畫;找出執行偏差之處;然後,利用計畫和組織來解決那些問題。但對領導而言,達成願景需要的是激勵和啟發,也就是說,儘管變革存在著重大阻礙,但還是會訴諸基本、但往往未曾觸及的人性需要、價值觀和情感,以帶領大家邁向正確方向。

一一深入檢視這些活動,有助於釐清領導人需要的技巧。

設定方向vs.規畫和編列預算

既然領導的功能在於產生變革,設定變革的方向就是領導的基本任務。人們常把設定方向這件事,和計畫、甚至長期計畫混為一談,但這兩者截然不同。計畫是一種管理流程,屬於演繹的性質,設計用來產生有條理的結果,而非促成變革。設定方向則偏向歸納性質。領導人蒐集廣泛的資料,並尋覓有助於解釋這些事情的模式、關係和聯結。此外,領導的任務中,屬於訂定方向的層面,並不會制定計畫,而是創造出願景和策略。願景和策略描繪的是,從長遠的角度來看,一個事業、科技或企業文化應成為什麼模樣,並清楚說明達成那個目標的可行方法。

大多數有關願景的討論,往往傾向退化變質為高深莫測的東西,暗示願景是一種神祕的東西,凡夫俗子、甚至才智出眾的人也絕不可能冀望擁有。然而,規畫出良好的企業方向並不是魔法,而是艱困、有時還相當耗費精力的蒐集及分析資訊過程。明確表達這種願景的人並不是魔術師,而是願意承擔風險、基礎廣博的策略思想家。

願景和策略也並非一定要是出色的創新想法,其實有些最棒的願景和策略並不創新。有效的企業願景,總是有一個幾乎可說是相當普通的特性,通常當中的想法都已是眾所周知。那些想法的組合或形式也許頗為新穎,但有時也並不新穎。

舉例來說,斯堪地納維亞航空公司(Scandinavian Airline Systems,簡稱SAS)總經理簡.卡爾森(Jan Carlzon),提出一個願景,要成為全球商務旅行常客心目中的最佳航空公司,他說的這些話,其實是航空界人人皆知的事。商務旅客比其他市場區隔的顧客更常搭機飛行,而且通常願意付較高的票價。因此,把重點放在商務旅客,航空公司就有機會獲得高利潤、穩定客源和可觀的成長。但在航空這個習於官僚作風而非願景的行業裡,沒有一家公司把這些簡單的概念組合在一起,並全心投入實現目標。SAS卻起而行,而且成功了。

願景的關鍵不在於原創性,而在於能為顧客、股東、員工這些重要關係人帶來多大的好處,以及是否可將願景輕易轉化成實在的競爭策略。不好的願景容易忽視這些人的合理需要和權利,比方說,把員工福祉置於顧客或股東之上。不好的願景也可能在策略上不夠健全。當一家在業內總是吊車尾的公司,突然說要成為第一名時,這只能說是個空想,而不是願景。

過度管理和缺乏領導的企業最常犯的錯誤之一,就是以為「長期計畫」是萬靈丹,可解決本身缺乏方向,以及面對日益競爭、變動的商業環境而無能力因應的問題。但把長期計畫當成萬靈丹的做法,誤解了設定方向的本質,而且絕不會奏效。

長期計畫向來很花時間,每當有預料之外的事情發生,就得重新計畫。在變動的商業環境中,意外往往成為常態,而長期計畫也淪為極度累贅的活動。這就是為什麼大多數成功的企業,會限制內部規畫活動的時間範圍。有些公司甚至乾脆認定,「長期計畫」本身就是一個自相矛盾的詞。

在一個沒有方向的公司裏,即使是短期計畫,都會成為吸收無限時間和精力的無底黑洞。若沒有願景和策略,為規畫流程提供一些限制或引導,就該針對每個可能發生的事訂定計畫。在這種情形下,針對意外狀況而制定的計畫會沒完沒了,耗盡重要活動所需的時間和注意力,卻仍未提供公司真正迫切需要的明確方向感。一段時間過後,經理人必然對這一切變得憤世嫉俗,而規畫流程可能就淪為高度政治化的遊戲。

規畫並不是充做設定方向的替代品,而是與它相輔相成。適切的規畫流程,有助於實際檢視設定方向的各種活動。同樣地,適切的設定方向流程,提供了努力的焦點,有助於實際完成計畫,也有助於釐清何者是必要的計畫,何者是無關的計畫。

推薦閱讀

哈佛教你推動醫療管理

定價:450元

哈佛教你打造健康人生

定價:450元

哈佛教你高EQ管理術

定價:450元